端午节有什么美食 (端午节有什么风俗 传统)

   

端午节,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传统节日,不仅有悠久的历史,更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除了赛龙舟、佩戴香包、悬挂艾草等传统习俗外,端午节的美食也同样令人垂涎欲滴,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端午节的特色美食

端午节的美食丰富多样,各地都有自己独特的风味。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端午佳肴:

  • 粽子: 毫无疑问,端午节最具代表性的食物就是粽子。用糯米、各种馅料(例如肉、豆沙、鲜果)包成三角形或其他形状,煮熟后香气扑鼻,口感Q弹,寓意着团圆和幸福。不同地区也有不同的粽子制作方法,例如南方粽子一般较大,北方粽子则较小。
  • 咸鸭蛋: 端午节吃咸鸭蛋也是一种习俗。咸鸭蛋的咸香和独特的口感,为端午佳节增添了一抹别样的风味。
  • 时令水果: 端午节的水果也各有特色,在这一时节上市的当季水果,如莲雾、杨梅等,也是节日餐桌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 面食: 一些地区在端午节也会食用一些面食,例如汤圆、面条等,满足人们对节日餐点的不同口味需求。
  • 鱼肉: 部分地区在端午节会食用鱼肉,寓意“年年有余”
粽子图片

端午节的传统习俗

端午节的习俗源远流长,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习俗:

  • 赛龙舟: 许多地区在端午节都会举行赛龙舟活动,象征着驱邪避凶,祈求平安。龙舟比赛热闹非凡,充满着浓郁的节日气氛。
  • 悬挂艾草和菖蒲: 人们会悬挂艾草和菖蒲,驱赶蚊虫,保佑健康。艾草的香气清新,在端午节增添了一份独特的韵味。
  • 佩戴香囊: 香囊里通常装有艾草、雄黄等物品,具有驱邪避秽的功效。
  • 吃五毒: 一些地方会吃一些“五毒”食品,例如蒜苗、芥菜、五味子等,据说可以驱邪避毒。
  • 纪念屈原: 端午节起源于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人们通过各种方式纪念屈原,缅怀他的爱国精神。
赛龙舟图片

端午节的文化内涵

端午节的文化内涵非常丰富,它不仅仅是节日,更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祭祀到避邪,从祈求平安到纪念英雄,每一个习俗都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端午节的习俗在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中都有着自己的特色和演变,反映了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端午节的传承,不仅是文化遗产的延续,也是时代精神的展现,更是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传承。

结语

端午节,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传统节日,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的祝愿和对文化的传承。通过美食和风俗,我们能更好地了解和感受这个节日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希望文章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端午节的美食和风俗。

说明:这段代码包含了 HTML 结构,可以方便地将内容展示在网页上。添加了 `

端午节除了吃粽子还有啥美食?

咸鸭蛋

汪曾祺一篇《端午的鸭蛋》,让很多人知道了高邮的咸鸭蛋。小氧也是由这篇课文知道

原来端午节还要吃咸鸭蛋!

绿豆糕

绿豆糕也是一种端午节食材,这个基本上在南方会有,北方人一般很少吃。 绿豆糕口味清香绵软不粘牙,是很好的清热解毒消夏小吃。

喝雄黄酒

“饮了雄黄酒,百病都远走”。 但雄黄酒含剧毒物质砷,不宜内服。 端午节人们会在孩子的额头上用雄黄酒写了“王”字,以辟邪防疫和免受虫蛇伤害。

吃油糕

端午节当天除了吃粽子,还要吃油糕。 油糕要用和好的烫油面,包上白糖、黄桂、玫瑰、核桃仁、猪油做成的馅,下油锅炸至表皮松泡,馅心甜美,外形美观。

吃糖枣糯米饭

糯米饭能温补脾肺、补虚寒,更加会增加人体血液中的血。 但是要特别注意,有糖尿病的人不宜进食。

端午节的传统习俗有哪些?

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是我国最大的传统节日之一。 端午亦称端五,“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称“端五”也就如称“初五”;端五的“五”字又与“午”相通,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 又因午时为“阳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阳”。 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称重五,也称重午。 此外,端午还有许多别称,如:夏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等等。 端午节的别称之多,间接说明了端午节俗起源的歧出。 事实也正是这样的。 关于端午节的来源,时至今日至少有四、五种说法,诸如:纪念屈原说;吴越民族图腾祭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等等。 迄今为止,影响最广的端午起源的观点是纪念屈原说。 在民俗文化领域,我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都与屈原联系起来。 传说屈原投江以后,当地人民伤其死,便驾舟奋力营救,因有竞渡风俗;又说人们常放食品到水中致祭屈原,但多为蛟龙所食,后因屈原的提示才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做成后来的粽子样。 端午节的习俗主要有:吃粽子于门上插艾或菖蒲驱邪,系长命缕,饮雄黄酒或以之消毒,赛龙舟等等。 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前者是由于形状有棱角、内裹粘米而得名,后者顾名思义大概是用竹筒盛米煮成。 端午节吃粽子,在魏晋时代已经很盛行。 这种食品是在每年端午和夏至两个节日里食用。 粽子还是一种节日往来的礼品。 到了唐宋时期,粽子已极为有名,市场上常有粽子卖。 现在,我们过端午节仍然免不了要吃几只粽子。 粽子有不少花样,有南北之别,东西之分。 南方常用红枣、花生、咸肉等混在糯米中制成,也多见不杂别的食品,而去品味粽叶的清香的;北方多以枣、果脯等作为粽子的馅心。 小小的粽子,似乎已经成了中国传统的象征,在人们心中占据着一定的位置。 过去端午节还有躲午的习俗,此种习俗源于一 种信仰,即:五月为“ 恶 月” ,瘟疮蔓延,重五是个不吉利的日子,所以父母都于是日将未满周岁的儿女带往 外婆家躲避,以逃脱灾祸,故称躲午。 这无疑是古代科学不发达而产生的观念,因为五月酷暑将至,蚊虫滋 生,在没有医疗卫生设备的民间,容易发生传染病,遂给人们带来一种恐惧心理,于是产生躲午习俗,如今这一节日的一些古老习俗已经随着社会变迁而消失了,但吃粽子、赛龙舟等习俗仍然流行 。

古代端午节有什么习俗

端午节的习俗主要有:1、吃粽子古时为祭祀投江的屈原,荆楚之人农历五月五日会煮糯米饭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为恐鱼吃掉,人们想出用粽叶包米,外缠彩丝。 后来,吃粽子就成了端午节的风俗。 粽子用江米、黄米、小枣做成,俗称“二米粽子”。 2、挂艾草端午节当天,人们会在院门前和房檐下挂艾草或菖蒲,蚊虫害怕这种味道,能起到驱蚊的效果。 因为菖蒲的叶子形状似剑,古人称之为“水剑”,说它可“斩千邪”。 人们便会把菖蒲刻成“小人儿”、“小葫芦”等形状,挂在儿童脖子上,以求吉利。 也会挂在门楣,起到驱魔祛鬼的效果。 3、赛龙舟传说楚国人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 王作楫说,古人赛龙舟时在终点设了鱼标、鸭标、铁标,谁拿到这3个标就获得了冠亚季军。 为了让参赛者从远处看到终点,古人还会在3个标上用锦缎打上蝴蝶结。 4、吃五毒饼端午节临近夏至,天气越来越炎热,细菌滋生,人容易中暑生病,古人于是食用五毒饼消病强身。 据说,吃了五毒饼可以增强抵抗力,灭虫免灾。 5、斗百草古时人们到端午节,会结伴去郊外采药,采药途中会斗草玩,逐渐形成习俗。 参与游戏的两人会持草相对站立,双手各持一草或花茎的两端。 游戏开始后,二草相勾,双方各自把草向自己方向拉,谁的草或花茎被对方拉断谁为输。 6、收五毒端午节时,女孩要在胸前别上“缯子”,据说这种用彩色丝线缝制、样子跟粽子类似的布艺可以驱邪避恶。 男孩则在颈上挂一个葫芦,里面收进“五毒”图案,意思是“收”了五毒。 7、贴葫芦花因为葫芦是“福禄”的谐音。 古时人们会用红色毛边纸剪成葫芦,里面包括“五毒”图案,称为“葫芦花”,五月一日贴出,五月五日午时摘下扔掉,称为“扔灾”。 8、点雄黄酒在端午节还有点雄黄酒的习俗,会把酒在男孩的额头上写“王”字,在女孩的头上点五个点,人们认为,这样蚊虫苍蝇会被雄黄酒破解,驱邪避害。

端午节除了吃粽子还有哪些风俗?

端午节的风俗除了吃粽子还有悬钟馗像、赛龙舟、挂艾草、饮雄黄酒、佩香囊、挂五色丝线、采药、翻药等。 此外,全国各地各民族地区还有很多饶有趣味的习俗,如食五毒饼、佩五彩香囊、赶端午药市等等。 所有这些习俗都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我国人民巧妙利用自然力来调节生存环境,保护健康,提高生活质量的技艺和智慧。

端午节的风俗有如下:

1、悬钟馗像

钟馗的作用类似于门神,其画像常被用于驱鬼避邪。 据说,唐明皇开元,自骊山讲武回官,疟疾大发,梦见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红无裆裤,偷杨贵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绕殿而跑。 大鬼则穿蓝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 明皇喝问,大鬼奏日:“臣姓钟名馗,即武举不第,愿为陛下除妖魔。 ”明皇醒后,疟疾痊愈,于是令画工吴道子,照梦中所见画成钟馗捉鬼之画像,通令天下于端午时,一律张贴,以驱邪魔。

2、赛龙舟

端午竞渡,本来是水乡训练水师的遗风。 沉湘东吴,赛龙舟的规模,全国最为盛大,胜事流传,史不绝书。 若是追究其意义,则大都在于凭吊忠臣孝女。 相传屈原在五月五日赴泪罗江而死,楚国人为之哀痛,于是争划舟揖前去捞救。 《隋书-地理志》记载:“屈原以五月 望日赴泪罗,土人追至洞庭不见,乃歌曰:‘何由得渡湖? ’因而鼓掉争归,竞会亭上,为竞渡之戏。 迅揖齐驰,掉歌乱响,喧振水陆,观者如云。 ”安徽巢县本是楚国旧地,现在还存有竞渡庙,其中塑有屈原像,称为三间祠。 在每年五月一日,将屈原像迎谙到船上,击鼓奋揖,踊跃争先,竞赛龙舟,直到五日才结束活动。

3、挂艾叶菖蒲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 ”在端午节,家家都把菖蒲、艾叶挂在门边以避邪驱瘴。

据说用菖蒲做剑,插于门楣,有驱魔祛鬼之神效。 “五月五日午, 天师骑艾虎。 手持菖蒲剑,瘟神归地府”。 这是一首广为流传的歌谣。 古人认为这是一个恶月,而尤以初五最恶,连这天生的孩子都不吉利,因此悬艾叶和菖蒲。 农历五月是酷暑炎热将临之际,也是流行病、瘟疫流行之时。 艾,又名家艾、艾蒿。 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 它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 中医学上以艾入药,是治病的重要药材。 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狭长的叶片也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窍、健骨消滯、杀虫灭菌的药物。 可见,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

4、饮雄黄酒

民间有“饮了雄黄酒,百病都远走”的说法。 故端午节这天,我国大部分地区都有饮雄黄酒的习俗,至于儿童,长辈则将雄黄酒涂于其脸上或身上以驱虫除秽。 事实上,雄黄是一种有毒矿物质,外用可以消毒杀菌,但如果直接饮用则容易致癌,不宜提倡。

5、佩香囊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风。 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做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 玲珑夺目。

6、挂五色丝线

应劭《风俗通》记载:“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一名长命缕,一名续命缕,一名辟兵缯,一名五色缕,一名朱索,辟兵及鬼,命人不病瘟。 ”中国古代崇拜五色,以五色为吉祥色(也有说五色是代表五条龙)。 因而,节日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后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脚腕、脖子上拴五色线。 系线时,禁忌儿童开口说话。 五色线不可任意折断或丢弃,只能在夏季第一场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时,抛到河里。 据说,戴五色线的儿童可以避开蛇蝎类毒虫的伤害;扔到河里,意味着让河水将瘟疫、疾病冲走,儿童由此可以保安康。

7、采药、翻药

这是端午节最普遍的民间活动,不管南方、北方,无论汉族或少数民族都很盛行。 旧时,这天天还没亮时就纷纷出外采药,特别是乡村,更是倾家出外。 在端午中午时,家家制作以雄黄、大蒜为主的药物,而医家则在这天熬膏药、制丸药、采蟾酥。 连帝王、士大夫阶层也复如此。

唐宋时期极盛,御药院等机构即于端午采蟾酥,后历代如此。 居住在祖国边睡靖西县的壮族人民,这天扶老携幼游药市,说是端午吸了大量的药气,能祛病延寿。 东北地区的朝鲜族采药风气更盛,几乎家家户户要熬制益母膏等常备药物。

端午节的习俗有哪些?

端午节习俗主要有赛龙舟、祭龙、采草药、挂艾草、打午时水、洗草药水、拜神祭祖、浸龙舟水、吃龙舟饭、吃粽子、放纸龙、放纸鸢、拴五色丝线、佩香囊等等。

端午节,是集祈福辟邪、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由来于上古先民择“飞龙在天”吉日拜祭龙祖、祈福纳祥、辟邪攘灾。 习俗主要有赛龙舟、祭龙、采草药、挂艾草、打午时水、洗草药水、拜神祭祖、浸龙舟水、吃龙舟饭、吃粽子、放纸龙、放纸鸢、拴五色丝线、佩香囊等等。 扒龙舟活动在中国南方沿海一带十分盛行,传出国外后深受各国人民喜爱并形成了国际比赛。 端午食粽之习俗,自古以来在中国各地盛行不衰,已成了中华民族影响最大、覆盖面最广的民间饮食习俗之一。

1、扒龙舟

扒龙舟是多人集体划桨竞赛,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是古代龙图腾祭祀的节仪,乃遗俗也。 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至今在我国南方沿海一带仍十分流行,传出国外后,深受各国人民的喜爱并形成了国际比赛。

2、吃粽子

端午食粽,是端午节的传统习俗。 粽,俗称粽子,主要材料是糯米、馅料,用箬叶(或柊叶、簕古子叶)包裹而成,形状多样,有尖角状、方状等。 其由来久远,最初是用来是祭祀祖先神灵的贡品。 传入北方后,用黍米(北方产黍)做粽,称“角黍”。 由于各地饮食习惯的不同,粽形成了南北风味;从口味上分,粽子有咸粽和甜粽两大类。 端午食粽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已成了中华民族影响最大、覆盖面最广的民间饮食习俗之一,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3、挂艾草与菖蒲

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草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 民间认为艾草还有辟邪、招百福的作用,端午期间挂艾草于门上,相沿成习,遂成端午风俗。 南北各地均有端午挂艾草习俗。 南方视为天地纯阳正气吉日进行驱邪祛病,北方一些地方视为恶月恶日进行避恶避毒。

4、洗草药水

洗草药水,端午习俗之一,端午这天是草木一年中药性最强的一天,端午日遍地皆药。 端午日洗草药水可治皮肤病、去邪气。 端午期间,我国不少地方有采草药煮草药水沐浴的习俗,端午草药的药性在其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5、佩香囊

佩香囊,是端午传统习俗之一。 香囊内通常填充一些具有芳香开窍的中草药,有清香、驱虫、避瘟、防病的功效。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 香囊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小巧可爱,现已成为一种普遍的工艺品。 在中国南方一些城市,青年男女还用香囊来表达浓浓爱意。

6、浸龙舟水

端午节期间浸龙舟水是华南地区的传统习俗,人们将端午前后的降强水称之为龙舟水、端阳水、发龙水、龙降水等,认为这种水是吉祥的水,有辟邪作用。

7、放纸鸢

在中国南方一带城市,端午节放风筝也是一种习俗。 端午时期,儿童放风筝称之为“放殃”。 风筝,即纸鸢。 它是玩具,在竹篾等骨架上糊上纸或绢,拉着系在上面的长线,趁着风势可以放上天空,属于一种单纯利用空气动力的飞行器。

8、采药

采药是古老的端午节俗之一。 民间认为,午日午时阳气旺盛,是草木一年中药性最强的一天,端午遍地皆药。 端午也是最为合适的制药时间。 陈元靓《岁时广记》卷二十二“合诸药”条引《琐碎录》“五月上辰及端午日、腊日、除日前三日合药,可久不歇气味”,是说端午时所合之药的药效会保持很久。 端午所制之药以菖蒲酒、艾酒、雄黄酒较为普及。

9、打午时水

端午节打午时水”是盛行于南方沿海一带的传统习俗,打午时水即是端午当天中午11点到13点之间在井里打水,古人把打上来的午时水视为大吉水,这个时候的水是最能辟邪。 重午日的午时,阳上加阳,所以“午时水”有“极阳水”之称;亦称龙目水、正阳水等。 这一天的午时阳气最盛,端午日午时驱邪最佳,具有辟邪、净身、除障的效果。

端午的特色食俗有哪些?特色习俗有哪些?

食俗有粽子,凉糕,鸡蛋(煮的)习俗:撞鸡蛋,插艾蒿,门上挂葫芦,身上挂荷包手脚上绑彩绳但是记得端午后第一场雨就扔掉彩绳和荷包。 还有最好玩的是早晨起早踩青草 叫踏青当然有条件的可以去赛龙舟。 好像我不知道还有其他什么了。

端午节吃什么?

端午节这天,最普遍的是吃粽子、喝雄黄酒。 而江浙一带,有吃黄瓜、黄鳝、黄鱼、咸鸭蛋黄、雄黄酒“五黄”的习俗。 在中国台湾,人们在端午节这天会吃一种叫做“煎堆”的食物。

一年一度的端午节是大家所期待的节日,不仅仅是有几天假期,还有因为端午节的美食,虽然现在生活较之前好很多,想吃什么都可以吃到,但是如果在端午节这天吃这些食物好像更加美味一些。 端午节这天,最普遍的是吃粽子、喝雄黄酒。 而江浙一带,有吃黄瓜、黄鳝、黄鱼、咸鸭蛋黄、雄黄酒“五黄”的习俗。 在中国台湾,人们在端午节这天会吃一种叫做“煎堆”的食物。

不少地方过端午节时还用米粉或面粉发酵与艾蒿一起蒸馍馍。 在吉林延边地区,朝鲜族人民要吃打糕,可增加节日气氛。 在江西南昌地区,端午节要煮茶蛋和盐水蛋吃。

河南、浙江等省农村每逢端午节这天,家里的主妇起得特别早,将事先准备好的大蒜和鸡蛋放在一起煮,供一家人早餐食用。 有的地方,还在煮大蒜和鸡蛋时放几片艾叶。 早餐食大蒜、鸡蛋、烙油馍,这种食法据说可避“五毒”,有益健康。

端午节有什么风俗和传统?

端午节的风俗传统有赛龙舟、食粽子、沐兰汤、挂艾草和菖蒲、拴五色丝线、画额、佩香囊、避五毒、饮菖蒲酒、饮雄黄酒等。 每逢端午节,人们都会亲自动手包粽子,或者到结束里买粽子吃,除此之外,各个地区都会举办非常隆重盛大的龙舟竞赛,以供人们参加和参观。 夏日的蛇虫众多,人们还会在身上佩戴艾草,防虫避蚊。

端午节的风俗传统有如下:

1、赛龙舟

赛龙舟是中国端午节的习俗之一,也是端午节最重要的节日民俗活动之一,在中国南方地区普遍存在,在北方靠近河湖的城市也有赛龙舟习俗,而大部分是划旱龙舟舞龙船的形式。 关于赛龙舟的起源,有多种说法,有祭曹娥,祭屈原,祭水神或龙神等祭祀活动,其起源可追溯至战国时代。 赛龙舟先后传入邻国日本、越南及英国等,是2010年广 州亚运会正式比赛项目。

2、食粽子

端午食粽是中华民族民间节日端午节的传统习俗。 根据史书记载,吃粽子源于春秋战国,人们为纪念楚国大夫屈原而逐渐流传下来。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

3、沐兰汤

端午洗澡被称为兰汤沐浴。 又叫沐兰汤。 端午沐浴就是用艾叶、菖蒲、佩兰等草药煮成汤,全家大小在端午的时候(最好是中午)洗澡。 兰汤沐浴是一种良好的卫生习惯,至于兰汤所用之“兰”,其实不是现在的兰花,而是今天医家常用之中草药佩兰。 在端午之时,以佩兰和菖蒲、艾叶等香草煎汤洗澡可祛邪避瘟,防痱止痒,治疗和预防各种传染性疾病,增强身体的抵抗力。

4、挂艾草和菖蒲

民谚说:“清明插柳, 端午插艾”。 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草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 “手执艾旗招百福,门悬蒲剑斩千邪”。 端午节在门口挂艾草、菖蒲,就像贴上一道灵符,可以趋利避害。 过端午,一般会将艾草绑成一束,然后插在门楣上,或是在门楣两端分别插上一根艾草。 艾草代表招百福,插在门口代表招百福,可使主人身体健康。

5、拴五色丝线

据说,戴五色线的儿童可以避开蛇蝎类毒虫的伤害;扔到河里,意味着让河水将瘟疫、疾病冲走,儿童由此可以保安康。

6、画额

画额,汉族习俗,端午节以雄黄涂抹小儿额头,云可驱避毒虫。 中国古人认为,五月五日为恶月、恶日,初五日的中午又是毒时,居“三毒”之端,亦为全年大热天开始,五毒蛇虫开始活跃。 为此,人们采取各种措施防毒、消暑、避灾,逐渐形成各种各样的风俗。 端午画额习俗以除瘟、驱邪、求吉祥而出现。 典型的方法是用雄黄酒在小儿额头画“王”字,一借雄黄以驱毒,二借猛虎(“王”似虎的额纹,又虎为兽中之王,因以代虎)以镇邪。

7、佩香囊

节日习俗,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风。 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夺目。 囊内通常填充一些具有芳香开窍的中草药,有清香、驱虫、避瘟、防病的功能。

8、避五毒

民间认为五月是五毒(蝎、蛇、蜈蚣、壁虎、蟾蜍)出没之时,民谣说:“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 ”端午节驱五毒用意是提醒人们要防害防病。 每到端午节,民间要用各种方法以预防五毒之害。 一般在屋中贴五毒图,以红纸印画五种毒物,再用五根针刺于五毒之上,即认为毒物被刺死,再不能横行了。 这是一种辟邪巫术遗俗。 民间又在衣饰上绣制五毒,在饼上缀五毒图案,均含驱除之意。 有的地方的人们用彩色纸把五毒剪成图像(即剪纸),或贴在门、窗、墙、炕上,或系在儿童的手臂上,以避诸毒。

9、饮菖蒲酒

《饮菖蒲酒》是明朝的一首诗歌,出自《荆楚岁时记》。 《饮菖蒲酒》诗为:“采得菖蒲届端阳,酿成美酒送异香。 角黍蔗浆祝尔寿,何妨纵饮入醉乡!”

10、饮雄黄酒

饮雄黄酒,是中国民间节日端午节的习俗之一。 雄黄酒,用以驱虫解五毒,小儿涂于头额、耳鼻、手足心,并洒墙壁间,以法诸毒。 流传中国民间之《白蛇传》故事,即是以雄黄酒解蛇虺诸毒,而现白蛇原形。 此种习俗,在长江流域地区的人家很盛行。

端午节的主要风俗有哪些?

端午节的主要风俗有吃粽子、悬钟馗像、赛龙舟、挂艾草、饮雄黄酒、佩香囊、挂五色丝线、采药、翻药等。 此外,全国各地各民族地区还有很多饶有趣味的习俗,如食五毒饼、佩五彩香囊、赶端午药市等等。 所有这些习俗都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我国人民巧妙利用自然力来调节生存环境,保护健康,提高生活质量的技艺和智慧。

端午节的主要风俗有如下:

1、吃粽子

粽子又叫“角黍”、“简粽”, 前者是由于形状有棱角、内裹黏米而得名,后者顾名思义大概是用竹筒盛米煮成。 最早的粽子是“简粽”,至于后来人们用芦叶包粽子,传说是由于东汉初年,长沙有个叫区曲(或谓欧回)的人梦遇一个自称屈原的贤士,他对区曲说:“多年来人们祭我的米都让蛟龙吃掉了,今后你们要把它用芦苇叶包裹好,再用五彩丝缠好,蛟龙是怕芦叶和五彩丝的。 ”自此以后,便有了角黍。

端午节吃粽子,在魏晋时代已经很盛行。 经过几千年的发展,粽子从形状到馅儿都有不断的翻新和变化。 粽子有不少花样,有南北之别,东西之分。 南方常用红枣、花生、咸肉等混在糯米中制成,也多见不夹杂别的食品,而仅品味粽叶的清香的;北方多以枣、果脯等作为粽子的馅心。

2、悬钟馗像

钟馗的作用类似于门神,其画像常被用于驱鬼避邪。 据说,唐明皇开元,自骊山讲武回官,疟疾大发,梦见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红无裆裤,偷杨贵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绕殿而跑。 大鬼则穿蓝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 明皇喝问,大鬼奏日:“臣姓钟名馗,即武举不第,愿为陛下除妖魔。 ”明皇醒后,疟疾痊愈,于是令画工吴道子,照梦中所见画成钟馗捉鬼之画像,通令天下于端午时,一律张贴,以驱邪魔。

3、赛龙舟

端午竞渡,本来是水乡训练水师的遗风。 沉湘东吴,赛龙舟的规模,全国最为盛大,胜事流传,史不绝书。 若是追究其意义,则大都在于凭吊忠臣孝女。 相传屈原在五月五日赴泪罗江而死,楚国人为之哀痛,于是争划舟揖前去捞救。 《隋书-地理志》记载:“屈原以五月 望日赴泪罗,土人追至洞庭不见,乃歌曰:‘何由得渡湖? ’因而鼓掉争归,竞会亭上,为竞渡之戏。 迅揖齐驰,掉歌乱响,喧振水陆,观者如云。 ”安徽巢县本是楚国旧地,现在还存有竞渡庙,其中塑有屈原像,称为三间祠。 在每年五月一日,将屈原像迎谙到船上,击鼓奋揖,踊跃争先,竞赛龙舟,直到五日才结束活动。

4、挂艾叶菖蒲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 ”在端午节,家家都把菖蒲、艾叶挂在门边以避邪驱瘴。

据说用菖蒲做剑,插于门楣,有驱魔祛鬼之神效。 “五月五日午, 天师骑艾虎。 手持菖蒲剑,瘟神归地府”。 这是一首广为流传的歌谣。 古人认为这是一个恶月,而尤以初五最恶,连这天生的孩子都不吉利,因此悬艾叶和菖蒲。 农历五月是酷暑炎热将临之际,也是流行病、瘟疫流行之时。 艾,又名家艾、艾蒿。 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 它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 中医学上以艾入药,是治病的重要药材。 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狭长的叶片也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窍、健骨消滯、杀虫灭菌的药物。 可见,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

5、饮雄黄酒

民间有“饮了雄黄酒,百病都远走”的说法。 故端午节这天,我国大部分地区都有饮雄黄酒的习俗,至于儿童,长辈则将雄黄酒涂于其脸上或身上以驱虫除秽。 事实上,雄黄是一种有毒矿物质,外用可以消毒杀菌,但如果直接饮用则容易致癌,不宜提倡。

6、佩香囊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风。 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做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 玲珑夺目。

7、挂五色丝线

应劭《风俗通》记载:“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一名长命缕,一名续命缕,一名辟兵缯,一名五色缕,一名朱索,辟兵及鬼,命人不病瘟。 ”中国古代崇拜五色,以五色为吉祥色(也有说五色是代表五条龙)。 因而,节日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后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脚腕、脖子上拴五色线。 系线时,禁忌儿童开口说话。 五色线不可任意折断或丢弃,只能在夏季第一场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时,抛到河里。 据说,戴五色线的儿童可以避开蛇蝎类毒虫的伤害;扔到河里,意味着让河水将瘟疫、疾病冲走,儿童由此可以保安康。

8、采药、翻药

这是端午节最普遍的民间活动,不管南方、北方,无论汉族或少数民族都很盛行。 旧时,这天天还没亮时就纷纷出外采药,特别是乡村,更是倾家出外。 在端午中午时,家家制作以雄黄、大蒜为主的药物,而医家则在这天熬膏药、制丸药、采蟾酥。 连帝王、士大夫阶层也复如此。

唐宋时期极盛,御药院等机构即于端午采蟾酥,后历代如此。 居住在祖国边睡靖西县的壮族人民,这天扶老携幼游药市,说是端午吸了大量的药气,能祛病延寿。 东北地区的朝鲜族采药风气更盛,几乎家家户户要熬制益母膏等常备药物。

端午节各地都吃什么特色美食和有哪些传统习俗?

今年端午节放假时间为2009年5月28、29、30日放假三天。 31日正常上班。 端是“开端”、 “初”的意思。 初五可以称为端五。 农历以地支纪月,正月建寅,二月为卯,顺次至五月为午,因此称五月为午月,“五”与“午”通,“五”又为阳数,此外一些地方又将端午节称之为五月节、艾节、夏节。 端午节是我国二千多年的旧习俗,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都悬钟馗像,挂艾叶菖蒲,赛龙舟,游百病,佩香囊、绑五彩线;意在避邪、祛病、消灾、强身。 端午节习俗:吃粽子:荆楚之人,在五月五日煮糯米饭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唯恐鱼吃掉,故用竹筒盛装糯米饭掷下,以后渐用粽叶包米代替竹筒。 饮雄黄酒:此种习俗,在长江流域地区的人家很盛行。 游百病:此种习俗,盛行于贵州地区的端午习俗。 佩香囊: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风。 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夺目。

上一篇:阿克苏美食推荐 (阿克苏市美食)
下一篇:平潭美食推荐 (平潭美食推荐必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