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美食荒漠 (福建美食荒漠的起源和历史背景)

“福建美食荒漠”并非指福建缺乏美食,而是指在某些特定的历史时期和区域,福建美食文化受到一定程度的压制和不充分的关注,导致其在全国美食版图中的影响力相对弱化。本文将探讨福建美食“荒漠化”的起源和历史背景,试图探究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一、独特的地理环境
“福建”的由来
主要跟福州的名字变更有关,唐初置建州,后先后改名为泉州、闽州,唐玄宗开元十三奶奶改名为福州,州治在今天的福州。 福建以福州、建州而得名。 秦时这里为闽中郡地。 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闽越王都东冶(今福州)。 始元二年(公元前85年)为冶县治,属会稽南部都尉。 东汉建安元年(196年)冶县改置侯官县。 西晋太康三年(282年)改属晋安郡,为郡治。 南朝梁天监间,侯官、原丰二县合并,改名东侯官县,为县治。 陈永定元年(557年)属闽州,为州治。 光大元年(567年),东侯官县改名原丰县,属泉州,十二年改名闽县。 隋大业初,泉州改名闽州,为州治,三年(607年)州废,改名建安郡,为郡治。 唐武德元年(618年)废郡,置建州,为州治,六年(623年)复置泉州,为州治。 景云二年(711年)改泉州为闽州。 开元十三年(725年)改闽州为福州,“因州西北福山得名”,福州之名始此,是为福州都督府府治。 天宝元年(742年)福州改为长乐郡。 乾元元年(758年)复名福州。 五代后梁开平三年(909年),王审知为闽王,都福州。 闽龙启元年(933年),闽王王延钧称帝,升福州为长乐府。 天德二年(944年),号称东都,三年(945年)闽亡。 后晋开运三年(946年),废东都,复名福州。 北宋雍熙二年(985年),属福建路,为路治。 元至元间置福州路,属福建行中书省,行省初设泉州,寻迁福州。 明洪武元年(1368年)置福州府,福州为福建布政使司治。 清仍为福州府治,属福建行省。
展开全部沙县小吃以其风味独特、做工精细、品种繁多和经济实惠而著称,共有162个品种,常年上市的有47多种,如扁肉、芋饺、米冻、豆腐丸、香芋饼、青草冻等等,再详细点,沙县小吃,一般分为米类,比如炒白祭、鸭汤粉干、米冻皮、喜祭团等;面粉类,包括馄饨、拌面、烧麦、花椒饼、荷叶包等;豆类,其中有夹心豆腐丸、玉卷豆腐、煲豆腐、梅花豆腐等;其它还有芋包、牛粉肠、夏茂烤鸭等。 在众多的小吃中,传统名牌小吃有50种,馄饨(亦称扁肉)、芋包、烧麦、包心豆腐丸、米冻、米冻皮、喜祭、鱼丸、花椒饼、泥鳅粉干为十大品种,而前面4种为全国品牌的小吃。 被称为古代汉族传统饮食的“活化石”的沙县小吃,属源远流长的中原汉族饮食文化传统的一个分支,它既有福州、闽南一带的饮食特点,又有汀州一带山区客家饮食文化风格。 因此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沙县小吃又分为两大流派,即口味清鲜淡甜、制作精细的城关小吃流派,代表品种有扁肉(面食)、烧麦、肉包等,独具特色;口味咸辣酸、制作粗放的夏茂小吃流派,以夏茂镇为代表,原料以米、薯、芋为主,如米冻、喜粿、米冻皮(粳籼面)、牛系列等。
请问谁知道闽式面点的起源、历史、特点、发展?请求高手帮忙呀,谢谢
福建、台湾面点福建地处我国东南,亚热带气候,东临大海,内陆多山林,盛产海味、山珍、水果、水稻、蔬菜等。 福建饮食文化的历史也很悠久,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福建的面点至迟在唐宋时已见记载。 如《闽中记》中说:“ 闽人以糯稻酿酒,其余揉粉,岁时以为团、粽、粿、糕之属”。 清代,福建的面点发展更快,各地均出现不少名品,如福州的时粿(guo)、粽子、糕,泉州的春饼、米丸、肉粽、糕,漳州的用“百草合米” 做的粿、手抓面,厦门的甜粿、芋泥、炒米粉、汤园、粽子,闽南的双润糕、米烧粿等等。 这些面点中,地方风味最为突出的是粿。 其原料是用水磨糯米沥成的干浆,然后可掺地瓜粉、豆粉等(亦可掺部分熟糯米粉糊), 加猪油揉拌均匀,做其外皮,再包馅心,蒸或油炸后食用。 其形状多样,馅心亦多样(但以甜品居多), 风味各异。 芋泥也很有特色, 是将槟榔芋去皮、削头,切成块,蒸熟后, 再捣压成泥状,去除筋丝,然后放入碗中,加适量白糖、猪油、水蒸至极热,浇上热猪油而成。 芋泥面上还可以盖上枣泥糊、瓜子仁、果脯等。 芋泥中的代表作是“太极芋泥”,用果仁、果脯拼摆成太极图而得名。 比较而言,福建的米粉类面点制作更为出众一些。 福建附山倚海,物产丰富。 凡山珍之竹笋、香菇、银耳、莲子,海味之鱼、虾、螺、蚌、蚝等美味,珍品纷呈;稻米、蔬菜、佳果等作物,常年不绝。 历代名师使用这得天独厚的资源,制成品种繁多,风味各异的点心。 福建风味面点历史悠久,据唐代林宥所撰《闽中记》记载:“闽人以糯稻酿酒,其余揉粉,岁时以为团粽馃糕之属。 ”清代施鸿保撰《闽杂记》亦记述:“福州俗以正月二十九日为窈九,人家皆以诸果煮粥相馈。 ”“东至前一夜,堂设长几,燃香烛,男女围坐做粉团,谓之搓圆。 旦以供神祀祖,并馈赠亲友,彼此往来,髹篮漆盒,交错于道”。 小吃盛况,可见一斑。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繁荣,福建面点的制作技艺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福建风味面点具有以下特色:(1)以米粉制品为主,先将糯米磨浆,沥干后再以不同技法,加入油、糖等制成各种面点。 (2)海鲜类面点是福建面点的另一重要部分。 (3)以麦类、豆类、薯类为原料的一些面点品种,加工技术及风味别具一格。 (4)以用料考究、制作精细、善用调味料著称。 其分类面点食品如下:★水调面团制品:(1)手抓面(2)炒面线☆油酥面团制品:(1)韭菜盒★米及米粉面团制品:(1)双糕嫩(2)肉蛎饼(3)扇馃(4)油葱馃(guo)(5)马蛋(6)千页糕.★杂粮及其他粉团制品(1)葛粉包(2)芋包
福建的由来是怎样的?
福建(英文译名:Fujian Province)福建简称闽。 闽字最早出现于周朝,闽与八闽,都是福建省名的简称和别称。 “闽”是最原始的名称。 《山海经·海内南经》说:“闽在海中”,这说明福建在远古时代,还是属于海浸之区。 闽为蛮之别种,则是当时居住在福建的七个部落的总称。 八闽,则是从北宋开始。 开元二十一年(733年)为了加强边防武装力量,从福州、建州各取一字,设“福建经略使”(军事长官职称),它和福州都督府并存。 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福建”名称。
泉州面线糊
面线糊 福建省闽南地区小吃。 呈糊状,是由细面线、番薯粉制作成。 先将水煮开,放入番薯粉和调料、面线。 一般为早餐食用,就着本地的另一种小吃——油条吃。 可以在面线糊里放入大肠、虾仁、猪肝等等。 配 料: 1、主料:精制面线75克。 2、辅料:虾糠150克,猪骨汤1000克,熟鱼肉200克,精盐15克,味精6克,淀粉50克,胡椒粉、芫荽、白酒(浸泡过当归)适量。 ·特 色:此面线糊味道鲜美,清甜爽滑,具有泉州地方风味。 ·操 作: 1、将虾糠包扎于纱布中放入1000克清水锅中,用中火煮半小时,捞起虾糠后,汤汁过滤待用。 把熟鱼肉撕成丝。 2、锅置旺火上,倒入猪骨汤和用虾糠煮过的汤汁,浇沸。 将精制面线稍捻碎放入沸汤锅中,加入精盐、味精调准味。 淀粉调水徐徐舀入锅中,并不停推勺至面线浮起,锅中汤汁成糊状即可。 3、用餐前可根据各人的口味,加入卤大肠、小肠以及各种熟食品和油条,食用面线糊时撒上胡椒粉、芹菜末、白酒以及卤汁,味道更美。 闽南有这样一款说法, “没吃过面线糊的,肯定不是闽南人。 ”这足以证明面线糊在咱们闽南人心中的地位。 传说,面线糊的产生也跟艰苦的生活有关。 乾隆下江南时,来到了一个叫做罗甲村的小村庄。 那时正值粮食短缺的时候,村民全都穷得揭不开锅。 为此村民急得是团团转,实在想不出要弄什么吃的来招待皇帝。 乾隆在一秀才家门口下了轿,村里人都替秀才捏了把汗。 秀才的妻子急中生智,在墙角找到一些往年丰收时啃剩的猪骨头和鱼剌,洗后下锅熬出一碗汤,又去柜子里扫出一把面线碎和一把木薯粉,和着就做出了一碗面线糊。 乾隆吃后,感觉味道非常鲜美,马上问这“龙须珍珠粥”是用什么做的?这秀才妻子真是巧,立即大胆回答,这是祖传秘方,用上等面线和特等精制地瓜粉加工而成。 皇上大大赏赐了这个巧媳妇,这面线糊也就这样传开来了。 反正是闽南的名小吃就行了。 泉州,厦门,台湾都有。
沙县小吃起源
沙县小吃源远流长,历史悠久,起源于夏商周、晋、宋中原黄河流域汉族食文化,在民间具有浓厚的历史文化基础,尤以品种繁多风味独特和经济实惠著称,是中华饮食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早已享誉海内外。 人们将福建省三明市沙县誉为“小吃城”、“美食城”。 20世纪90年代,沙县为解决农民和城镇下岗职工就业增收难题,把小吃制作的传统工艺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不仅破解了“三农”难题,并以此带动沙县各项事业的发展,成效显著,得到中央、省、市领导及专家的肯定与支持。
龙岩市位于福建省的什么位置???
龙岩位于福建省南部,属于闽南地区
关于福建小吃的作文
福州线面是福建省传统的汉族小吃,属于闽菜系。 福州面线起源于南宋时期。 生产福州线面较为有地理标识的产地有连江丹阳、福州后屿、闽候等地,它以“丝细如发、柔软而韧、入汤不糊”而闻名,但随着街区改造和传统工艺的不便产量减小很多(现在有制面机,但真正好的还是手工线面)。 选精白面粉为原料,佐以盐、薯粉、生油,调匀拌搅,经和面、揉条、松条、串面、拉面、日晒等若干道工序而成。 成品分为两种:一为“特线面”,稍粗,直径在 0.7毫米以内,通常用来炒食;一为“面尾”,这才是福州人通常意义上的线面,直径在 0.6毫米以内。 面架上的线面最长可达7米,挽好的福州线面拉开最长长度可达2米,细仅0.6至0.7毫米直径,挽面时在面头上扎上红线,由于线面是面类中最长的面,又叫“长面”和“寿面”。 由于福州话“长面”和“长命”谐音,故福州人又叫它“长命”。 在福州地区,线面广为民众喜爱,大年初一,人们都要吃一碗线面,祝福健康长寿。 线面还有以下别称:祝寿送线面称“寿面”,妇女分娩坐月子以其为主食,佐以蛋酒、鸡汤而称“诞面”,结婚订亲男方送女家的叫“喜面”,远离家门返归或远客入门煮线面加两个蛋款待,谓“太平面”。 福州线面生产,始于南宋,距今已有800多年的悠久历史。 福州线面截面为圆形,细度为0.7毫米,长度为7米左右。 原料以精粉或专有面粉,辅以盐、薯粉、生油、鸡蛋等。 适合老人小孩食用。 每100公斤面粉可制作线面120公斤左右。 品种有:银丝线面、鸡蛋线面、龙须线面和线尾面。
福建闽菜占据着哪些特色
福建位于我国东南部,东临大海,西北负山,气候温和,山珍野味,水产资源十分丰富。 福州菜清鲜,淡爽,偏于甜酸。 尤其讲究调汤,汤鲜、味美,汤菜品种多,具有传统特色。 《福建通志》早有茶、笋、山木之饶遍天下,鱼盐蜃哈匹富青齐的记载。 在一千多年前,这里利用山珍海产烹制各种珍馐佳肴,脍炙人口,逐步形成了闽菜独具一格的特点。 《闽产录异》就记载了梅鱼以姜、蒜、冬菜、火腿炖之基红糟、酸菜、雪里蕻煮之皆美品,雪鱼佐酒,鲜者,炸者、腌者、冻者俱可等烹调方法。 这些传统烹调方法,一直沿传至今。 唐宋以来,随着泉州、福州、厦门先后对外通商,商业发展,商贾云集,京广待地的烹饪技术相继传入,闽菜更加绚丽多彩,成为我国最有影响的鲁、苏、川、粤、闽、淅、湘、徽等八大菜系之一。 闽菜起源于福建闽候县。 它是由福州、泉州、厦门等地的地方菜发展而成。 福州菜清鲜,淡爽,偏于甜酸。 尤其讲究调汤,汤鲜、味美,汤菜品种多,具有传统特色。 还有善用红糟作配料制作的各式风味特色菜。 闽南菜以讲究作料,善用甜辣著称。 闽西菜则偏咸辣,有咸辣,有浓厚的山区风味特色。 从总体上说,闽菜以烹制山珍海味而著称,其风味特点是清鲜、和醇、荤香、不腻,注重色美味鲜。 烹调擅长于炒、溜、煎、煨、蒸炸等。 口味则偏得于甜、酸、淡,特别讲究汤的制作,其汤路之广、种类之多,味道之妙,可谓一大特色,素有一汤十变之称。 其主要名菜有醉糟鸡、糟汁川海蚌、桔味加力鱼、佛跳墙、炒西施舌、东壁龙珠、爆炒地猴等数百种。
宁德市最有特色的小吃是什么?
糖塔,是福建省宁德市霞浦县的著名特色小吃,起源于明朝嘉靖年间。 糖塔是用白糖、色料等为原料,混合在锅里熬煮化后,浇入预制的各种花样的木模中冷却而成。 可以制成动物、花鸟、建筑物等品种。 糖塔的制作精细巧妙,造型逼真,有红、黄、白、紫、绿等色彩,既可观赏又能食用,小孩非常喜欢。
海蛎包,又称爹包,是福建省宁德市福安地区的传统特色小吃。由于海蛎慢慢涨价,再加上有些人不喜欢吃海蛎,现在用猪肉和萝卜丝代之。海蛎包是以萝卜丝、肉丝、米浆、猪油、鸡蛋、葱等为主要制作原料,放入油锅中炸制而成。成品色泽金黄,口感酥脆,是当地人喜爱的小吃。魔芋糕,是福建省宁德市周宁县的特色小吃,以魔芋为原料加工而成。魔芋去皮,洗净后用水浸泡几个小时,刨成魔芋丝蒸熟,加入碱水舂捣,放到沸水中煮数分钟,凝结成块,然后烹调食用。做法有炒食、凉拌、炸食等,吃起来细腻爽口,别有风味。寿宁米糕,是福建省宁德市寿宁县的地方特色小吃,以大米为主要原料。寿宁米糕主要分为两大类,分别是白糕和菜糕。白糕是用一个铁皮制成的炊具,舀入米浆,用炊具把白糕做成米糕膜后,卷成一团,浇上调配好的汤汁即可食用,是当地人非常喜欢的早点。菜糕是在白糕的基础上,在卷之前把炒制好的菜料放于米糕膜上包裹起来。菜糕所用的菜料有豆芽菜、胡萝卜丝、包菜、豆角、肉丁等。